传播学经典著作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书笔记

2020-09-07 14:09:27 By ZHANG DM

一、三次麦克卢汉热

20世纪60年代中期,麦克卢汉名震全球,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但这位思想超前的“先师”命运多舛,这本经典之作也随作者几经波折,经历了三次热潮。

第一次热:1964年,《理解媒介》出版。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麦克卢汉热。

1966年—1967年,这一“热潮达到顶峰。此间,他被封为:‘先知’。“圣贤。20 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

20世纪70年代以后,麦克卢汉热迅速退潮。死惜那个活跃的60年代过去,保守思想回潮,社会氛围不利于麦克卢汉超前的思想了。保守派学者讽刺他“玩弄了一场大骗局”。

第二次热: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迅速让人赫然顿悟:原来麦克卢汉是对的!这一次热以关于麦克卢汉的文章为证,各种大大小小的文章,专刊,传记都在,剖析麦克卢汉及他的著作。

第三次热:进入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进步发展催生了第三次麦克卢汉热。这一次热方心未艾,必将更加持久更大。

二、《理解媒介》

本书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理论篇,第二板块是运用篇。第一部分总述麦克卢汉的核心观点,即后人所谓“麦克卢汉的遗产”。第二部分运用第一部分所分析的核心观点来分析麦克卢汉自己能想到的一切文化、政治、社会现象,并将这些重大现象统统划拉到媒介的巨大影响之下。通过对26种媒介的分析,用来弄懂产生媒介的冲突和媒介所产生的更大的冲突,并且通过增加人的独立自由,以提出削弱这些冲突的希望。

本书主要研究的是人的一些主要延伸及其心理影响和社会后果,核心主题是“媒介性质”与“媒介影响”,通过对媒介的理解,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一定影响,麦克卢汉引用了尼采的话,这样解释理解媒介的意义:“正如尼采所言,既然理解能阻止行动,那么借助弄懂媒介—媒介使我们延伸,挑起我们里里外外的战争—我们就可以节制这场冲突的激烈程度。”麦克卢汉笔下的“媒介”与人们心中认为的“媒介”有所差异,它不仅仅限于广播、电视、报纸、网络这样的媒体,它的概念相当广泛,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文字、传播工具等外,麦克卢汉将一切技术都视为媒介:汽车和飞机是媒介,轮子是媒介,照片是媒介,唱机是媒介,服装、住宅、货币都属于媒介的范畴,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一切延伸人类器官的工具、技术和活动都可能被当作媒介来研究。在论述各种延伸的过程中,他始终围绕着作为人的延伸的媒介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来展开。

三、第一部分详解

1.“媒介是人的延伸”

简单来说,麦克卢汉认为每种媒介都是人体的延伸,举些简单的例子:笔是手的延伸,衣服是肌肤的延伸,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等,麦克卢汉将延伸总结为两个阶段,机械时代—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电力时代—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能拥护全球。他认为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正是媒介不断打破人的感觉平衡,人们在不断寻求平衡,所以媒介才不断发展,对人的生活起作用。任何媒介施加的最强大的影响就是改变人的关系与活动,使其形态、规模和速度发生变化。于是我们在正常使用技术的情况下,总是永远不断受到技术的修改,反过来,人又不断寻找新的方式去修改自己的技术。人的任何一种延伸,对整个心理的和社会的复合体都产生影响。

麦克卢汉说媒介就是人的延伸,看似将媒介与人体合为一体,但他却强调:媒介与人是相对独立的,不同媒介对不同感官起作用。这也证实了麦克卢汉“我不解释,我只探索”的态度。

2.“麻木性自恋”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延伸人体,却瘫痪了被延伸的肢体,技术既延伸人体又截除人体。人们在任何材料中的延伸会立即产生迷恋,预见和控制媒介的能力主要在于避免潜在的自恋昏迷状态。比如网络游戏会使大部分青少年迷恋,将游戏当中的角色当成了自己,这就给家长带来了焦虑,过度迷恋网络游戏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很多困境。同理,对新技术的昏迷状态是不利于技术的发展的。任何发明或技术都是人体的延伸或“自我截除”,这一延伸还要求其它延伸产生新的比率、谋求新的平衡。为了避免新技术带来的痛苦和迷乱,中枢神经就阻塞感知,使人陷入一种麻木状态。文中引用希腊古典神话中那耳客索斯这位美少年迷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在水中的延伸),来解释媒介给人带来的麻木,意在说明应该对新的媒介充分理解,新媒介的产生既能打破人的感官平衡,人又需要不断延伸来平衡人的感官。然而,在新媒介产生时,它会给人带来痛苦,中枢神经就会阻塞感知,“自我截除”是解除中枢神经系统压力的直接手段。人们常常利用受控条件下的运动和游戏去创造人为和情景,亦抗衡实际生活中的刺激和压力。比如人在生气、郁闷或沮丧的时候就会在不同的游戏和情境中发泄令人不快乐的情绪。

3.“媒介即是讯息”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不仅仅是用来承载内容的,一种新媒介的出现会为人类创设出一种全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可使人类的意识活动发生显著变化。文中采用了尼思·博尔丁的名言:“讯息的意义在于它给形象带来的变化。”比如,人在看见一辆车(脚的延伸)的时候,在潜意识里就会将开车的人当作是什么样的人。看到军车,就会认为这人是与军官挂钩的;看到豪车,就会认为这人是有钱的人。再比如看到人的打扮(肌肤的延伸),就会在心中对这人又一定的界定。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媒介的影响之所以强烈,恰恰是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技术所运载的内容夺走了我们的注意力,妨碍了我们对媒介本身的理解,甚至损害了我们对媒介的感知。人类在使用一种媒介时,它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改变远远大于技术所负载、传递给人们的具体信息内容。同时,媒介的影响之所以非常强烈,恰恰是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电报包含印刷词,印刷词包含手写文字,文字又包含言语。一部电影的内容是一本小说、一部剧本或一场歌剧。媒介的主人总是刻意提供公众想要的东西,因为他们明白自己的力量是存在于媒介本身,而不是存在于讯息或节目之中,每一种媒介都有自己的特点。

4.“媒介有冷热之分”

关于麦克卢汉对“冷”,“热”媒介划分的论述中,并没有很严谨的逻辑阐述,也引发了很多争议。麦克卢汉关于冷热媒介的阐述是这样的: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并使之有“高度清晰”,高度清晰是充满数据的状态。冷媒介是低清晰度的媒介,因为它提供的信息想当匮乏。如下表所示:

麦克卢汉认为“热媒介”是指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的,因为他们都作用于一种感官而且不需要更多的联想。“冷媒介”是相对“热媒介”而言的,需要信息接受者耗费较多热情,才能达致理解的媒介。比如报纸等传统出版物就是“冷媒介”,因为读者在面对冷冰冰的文字,需要发挥想象力才能构成新的意义,“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

对于麦克卢汉将电视归为冷媒介,很多读者都认为电视应该是热媒介,因为电视的性质与电影雷同,信息量大,完全表达。但在麦克卢汉写这本书的时期,电视并没有现在这样丰富,没有丰富的信息量影响受众,我想这也是麦克卢汉会将电视归为冷媒介的原因。

5.“地球村”

现在说“地球村”这个词,我们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在网络、电力技术发达的今天,人们的一些活动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在麦克卢汉的那个时代,“地球村”是不被人理解的,甚至有人认为这是麦克卢汉胡诹的。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迅猛发展,使地球成为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地球村”不是一个简单的比喻,而是他的“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三段论相关。书的第二部分通过对26种媒介的解释,正是阐述了他的这一三段论,在不同媒介的发展阶段,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

麦克卢汉在书中写到,由于瞬息万里的电力技术,地球再也不可能超过一个小小村落的规模。城市大规模形态的性质,必然要像淡化出的电影镜头一样逐渐消融。文艺复兴时期首次环绕地球的航海,给人一种拥抱和占有地球的感觉。近年来宇航员环绕地球的飞行也是一样,它改变了人对地球的感觉,使之缩小到黄昏漫步时弹丸之地的规模。现在看来,他预言的“地球村”在电子媒介的推波助澜下已然成为了现实。在50多年前,麦克卢汉就能“预言”到今天的媒介发展,现在看来,他是对的。

四、第二部分主要内容

麦克卢汉不惜笔墨分析了26种媒介,其实旨在说明不同阶段的媒介影响人的生活的方式,媒介塑造和控制着人类交往和行为的尺度和形式。总的来说,麦克卢汉将媒介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


口头文化时代(部落式的生活):人们以群居的方式生活,用口语进行交流,人的各种感官完全调动,它的作用是平衡的。我们说话时倾向于对每一种情景做出反应,甚至对我们自己说话的行为本身也用语气和手势作出反应。所以这一时代的人是以部落生存的,离开了部落,一个人是很难生存的。

拼音文字和机器印刷品传播(非部落式的生活):随着媒介的发展,各种媒介打破了人的感官平衡,麦克卢汉主要阐述了印刷媒介的作用。他说:“拼音文字打破了感官的平衡,只注重一种感官—视觉印刷品使西方人那种不可分割的部落化生活方式丧失殆尽。”他分析了这一阶段各种媒介的作用,总的来说,他想要阐述的中心思想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媒介打破了人的感官平衡,人们在媒介的影响下,不再依靠部落式的生活方式生活,人们的这种不平衡下,不断寻求新的平衡(也就是媒介的不断发展)。

电力技术(重新部落化):在经过媒介的不断发展,人的感官不断得到平衡的情况下,媒介发展到电力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时代(20世纪以后),在这一时代,人的感官趋近与平衡,人们要寻求的是媒介的整合。电子媒介时代的人是感知整合的人,是一个重新走向部落化世界的人。

麦克卢汉认为电力技术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延伸,而是整合。他认为电力技术是人体神经枢纽的延伸,因此它具有极大的整合力量,可以为我们的感官带来新的平衡。人的中枢神经是支配人的行为的重要器官,在电力时代,各种媒介的整合,相当于人的中枢神经的延伸。

《理解媒介》一书是传播学的经典,至今没人超越。传播理论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理论。媒介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作用是存在的。“赖尔森媒介实验”就是一场关于大众媒介与学习的实验。这个实验虽然只是在一个较小层面进行研究,但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媒介对促进或妨碍学习的确有影响。实验人员解释说:一场实验的结果不能得出普遍适用的结论。不过显而易见的是,至少在本实验的情况下,某些大众媒介尤其电视是非常有效的传播信息的渠道。

 

从目前媒介运用在教学中的情况,相信大家也有体会,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在教学中运用媒介传播知识是能对学习产生影响的。具体来说,不同的媒介影响第一次学习量,从而影响了记忆的保持量。经济学家戴维博尔丁也曾说:“现代科学产品本身无所谓好坏,决定它们价值的是使用它们的方式。”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磊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45920-843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