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

新闻沙漠(新闻荒漠)

2019-11-25 15:44:13 新闻与传播编辑

(1)此概念由美国贝卡莱罗纳州大学的报告中提出,其将新闻沙漠定义为,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地区,由于地方媒体减少、消失或当地新闻报道的质量与数量下降,使得当地居民获得可靠和全面的社区新闻的途径受到限制,出现无从了解当地新闻与社会状况的风险。

新闻与传播资料

(2)概念提出的背景: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媒体与新闻学院2018年10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称,自2004年以来,有1800多家美国报纸相继停刊,其中绝大多数是地方报纸。全美有超过1300个社群成为新闻报道的“盲区”,缺乏与之相关的公共事务报道,“数千个社区面临成为新闻沙漠的风险”。

(3)中国新闻沙漠化的情况:

从国内的状况看,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沙漠问题更为复杂,存在着四种现象:

一是没有“水源”。即一些地区没有媒体,或者是关于这些地区的报道、新闻太少,成为新闻盲区。都市报、晚报的停刊休刊对地方新闻、民生新闻是一种缺位,会造成水源减少或者无水的新闻沙漠。

二是有“水源”而“浇灌”不到。停刊休刊的媒体,其从业人员转战到互联网、新媒体,依然在生产、报道地方新闻、民生新闻,但面对芜杂、无底的互联网信息黑洞,用户难以高效、便利地接触到“水源”,新闻不能传播、触达、覆盖到需要这类新闻的人群。此外,还存在一种被精准算法推送设计的“有水而浇灌不到”的状况,算法的资源池里有海量的信息,但如果不被推送给用户,自然就形成一种有水似无水的新闻沙漠。

三是只有一种“水源”。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在《荒漠化的新闻生态》中写道,“这是一个垃圾信息和浅薄的娱乐知识塞满了整个人类生存时间和生存空间的新闻荒漠”,“在今天全盘商业化和资本化的中国新闻界,媒介只有聚焦富人关心的议程、喜欢的观点、需要的信息才能获得广告和投资,才能求得生存。结果,严肃严谨的新闻让位于娱乐和八卦类等标题党信息。

四是提供被污染的“水源”。提供的内容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只是迎合人们的情绪和情感而对一些话题胡编连造,比如咪蒙微信公众号曾刊登的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状元之死》、罗尔的《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等都是抓住当前用户对不公平的痛恨、和对弱者的同情,目的不是为了给大众提供具有审美性的内容,而是出于商业和利益目的。

 

标签: 新闻沙漠